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赵勇:创新不等于创造
创新推进委员会官方网站 www.capsc.org.cn  发布时间:2014-12-22
【字体: 打印本页

      每种教育面对的是不同的经济,经济转型必然要求人才的转型。当需要工业化的时候,培养再多再好的农民都是没用的。

此文为美国俄勒冈大学首位校长讲席教授赵勇在“新华网思客会•新经济跨界谈”上发表的主旨演讲。

       我长期待在国外,所以讲得更多的是世界性的教育问题。新经济我不了解,但通过新华网,我了解到是中国经济下一步可能需要创新驱动,那就必须有会创新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育必然要靠创新的教育,这就涉及到教育转型问题。

       高失业率与人才不足的悖论

       大家没有谁用诺基亚了吧?诺基亚作为手机生产商基本上已经死掉了,已经被微软买断了。国际上都在探讨诺基亚的死亡是谁造成的?有人可能说是乔布斯,我们现在说iPhone是新常态手机,但这和诺基亚死亡有什么关系?大家讨论了很多,最后说诺基亚属于自杀,不是他杀。诺基亚一直想让一个愚蠢的手机变聪明,但只是在老式的模式上增加新功能而已,而苹果则是创造了新的模式。

       教育也是如此。我在很多国家的教育机构工作过,大家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教育的悖论。目前全球最大的问题,即青年的失业率问题。很多美国人现在在反思一点,有没有必要全部上大学。目前青年就业是个全球性的难题,这不是2008年经济危机的结果,因为那时候失业率比2012年还低。这里说的是受过很好教育的青年,据统计美国大学本科毕业生53%的年轻人干的要么不是自己的专业,要么是本不需要他来做的工作。2014年9月澳大利亚的青年失业率从2008年的16%上升到了27.1%,欧盟的许多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今年中国毕业生大概740多万,如今大学就业率还不如小学就业率。我老家在农村,村里以前一共200多人,现在只剩下四五十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弟弟没有读书,就业概率却比我还要好,在哪儿都可以就业。

       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找不到工作,但全球经济体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人才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说白了是人才不匹配,世界需要的人才不是我们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因此说我们的孩子不是不应该受教育,不是不应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是应该接受不同的教育。每种教育面对的是不同的经济,经济转型必然要求人才转型。实际上工业革命之前已经产生过这样的问题,当需要工业化的时候,培养再多再好的农民都是没用的。现在的教育实际上是我们进入了工业社会,却在继续培养良好的“农民”,这是如今教育的一大悖论。

       人类正在进入第二个机器时代,第一个机器时代是蒸汽机造就的,第二个机器时代是电脑造就的,即现在的数码技术。数码技术代替的是人类智能或者思维能力乃至动手的能力。第一个机器时代的革命导致大工业化,大批人需要就业,形成大工厂的概念;第二个机器时代的革命造成的问题是今后越来越没工作。因为我们的工作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凡是可以被机器代替的工作都会被机器代替,这是毫无疑问的;二是凡是工作不能被机器代替,但是可以在全球经济市场上找到比我们更低价格的劳动力时,这种工作肯定要转移。我们国内的制造业不少已经转移到越南、柬埔寨,这是必然的事情。

       新常态教育:就业导向应转变为创业导向

       另一个是教育成本的问题,教育需要怎么改变?技术带来了对学习机会的很大改变。传统的教育实际上垄断了两件事情,一是垄断了学习的机会,二是垄断了教育或者能力认证。以前你不到我这边来学就没有提高技能的可能性;此外传统教育更大的功能是认证,是证明你具备某些技能。所以传统教育造成学生很多时候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拿到证书感兴趣。但是现在技术导致了什么?学习机会逃离了传统的学习机构,要想学习不一定非得去学校。当一个传统教育机构不再垄断学习机会但继续垄断认证的时候,说明传统教育必须改革了。人类其实不需要到一个定点的学习机构去学习,这一点在谷歌已经发生很大的转变。谷歌现在已经有14%的员工没有大学文凭,他们招人基本上不会看文凭、专业,而是看你会什么、想干什么。

       我几年前写过一本书叫《就业?创业?从美国教改的迷失看世界教育的趋势》,当时提出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很简单,就是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满足雇主的需求。教育部规定一个人才毕业后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今后工作需要哪些能力,我们就挖掘、分化到一年级学多少、二年级学多少,人生好像有一条既定的道路。老师讲要做好人生规划,于是孩子还没出生便开始人生规划,这就是就业导向。

       现在上学也是如此,从幼儿园、上小学到初中,花很多时间成为一个好学生。好学生就是好员工,但好员工在未来其实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未来可能是无业可就,我们基本不可能预测今天出生的孩子未来会有什么具体的“业”等着他去就。凡是你能就业的重复劳动都会被机器所代替。所以未来需要具备创业精神,不一定要创业,但要有创业精神,因为有创业精神的员工自己会主动解决问题。同时,我们还需要会发现问题的人。我们老是讲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小创新是解决不了大问题的,人类到了某些时候必须要创造而不是创新。中国的山寨版非常创新,但它不具备创造。我们在创新里可以提升很多东西,但是我们的创造很差。另外是国际视野,每一个人的市场空间一定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地方,而应该是全球的。

       这样的要求下我们应该怎样转变?基于新常态的教育,就是要从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变成创业为导向的教育。今后教育的常态必然是,假定你今后没工作,你必须要创造工作。不是找工作,而是创造工作、创造机会。这样的教育实际上需要我们大胆转型,第一是要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假定他的兴趣、特长是有价值的;第二是确定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追求,并把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到极致;第三是培养强烈的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当下教育很失败的地方就是,我们总说要激励孩子学习,但学习其实是人的本能,只不过传统教育教授的并不是我们真正应该学的东西。

       新时代创造了很多新东西,我们应该让孩子自由去学习。不要为他们设计人生、规划未来,因为你不可能规划一个未知的未来。今后的教育应该更注重个体的发展。只有个体发展、个性发展,加上机会的均等,教育才可能真正成功。

       中国经济的下一个支撑是创新,而创新能力不是在现有教育中加一门创造力的课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它其实是一种精神、一种心态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承认每一个人的价值、每一个人的追求,并给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其实创新是天生的,我们的创造力也是天生的,只要扼杀得少一点,它显现出来的就会多一点。(来源:新华网思客)

 
 
 

第三届活动日 

第四届活动日 

2013创新年会 

第五届活动日 

2008创新年会

2009创新年会

第五届活动日 

第二届活动日 

2010年年会 

2009年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