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科技创新管理“转型升级”
创新推进委员会官方网站 www.capsc.org.cn 发布时间:2023-04-02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官网《对标“世界一流”央企加速奔跑》专题中,将中国铁建作为典型样本发布。
作为中国铁建“双百企业”试点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将科技创新管理“转型升级”作为改革三年行动的重点发力领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行业发展方向以及新兴科技前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1—
眼睛向外:创新组织机构开放化
去年10月25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组织认定的省内交通运输行业第一家铁路方向的研发中心——智能铁路建设技术广东省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通过综合评议审查。该研发中心的申报单位是成立不久的广东省铁路规划设计研究院。
2021年,铁四院所属广州院通过增资扩股引入广东省铁路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广东铁路规划设计研究院。这是铁四院联合地方主体在股权多元化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也开启了路地携手推动“轨道上的大湾区”战略加快落地的协同创新进程。
广东铁路规划设计研究院总经理滕飞表示,研发中心将联合铁四院和地方创新力量,针对区域交通发展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以省内重点建设铁路工程为依托,推广应用一批重大成果到铁路规划、勘察设计、建造技术、数据管理与应用等领域中,逐步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以往,设计院创新成本、效率和效益主要通过一体化整合在一起,是一种垂直宝塔式的组织结构。”铁四院技术中心负责人邓振林介绍,如今的创新是横向聚合式的组织结构,它可以对接组织外部的一切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源,是“眼睛向外”的。
“眼睛向外”,铁四院面向创新要素最活跃的地方,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他们先后与中国铁科院、西南交大、武汉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所签订“科技开发、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与美国、瑞典等20多个国家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
“眼睛向外”,铁四院建立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了“2个国家级+5个省级+2个中国铁建级”的创新平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工程)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铁建工程实验室(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劳模创新工作室、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等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
—2—
乘数效应:创新行业领域跨界化
突出交通一体化融合、突出交通与产业融合、突出智慧与交通融合……这是正在发生鲜明转变的交通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勘察设计行业正加速演变,“云、大、物、智、移”等新一代科技的深度赋能,正深刻影响着行业走势、企业发展。
“市场需求转变创造了新的机遇,要求我们尽快转变思路,迎合市场需求,创造新的服务产品,拓展新的市场空间。”铁四院负责人表示,勘察设计院只有融合智能、绿色、节能、装配式等新理念,才能推动既有传统产品的升级,释放乘数效应。
突出交通一体化融合的“乘数效应”。铁四院积极推动经济圈、城市群、城市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建设立体互联的交通网络,率先提出了“四网融合”综合交通规划理念,构建了最完整的综合交通规划技术体系,拥有最丰富的各层级、全类型轨道交通规划业绩。
突出交通与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铁四院满足市场对高质量产品的新需求,加速主营业务与旅游、物流、农村地区资源等产业融合,推动交通业务向高价值领域转变。近年来,他们紧抓国际大流通与物流新基建历史机遇期,承担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发展区以及华东、华中、华南区域的铁路货运体系、物流基地及其经济产业区规划设计, “四院物流”已成为铁路物流规划设计领域的先锐团队。
突出智慧与交通融合的“乘数效应”。铁四院开展智能建造、智能运维、智能服务等全专业、全过程课题研究。通过引入光纤传感技术,铁四院轨道团队对运营中的高铁轨道实现了实时监测,其位移测量精度可达0.05毫米。从最南端的广深港高速铁路,到最北端的哈齐高铁,该轨道监测系统已经覆盖全国92%高铁轨道监测站点。
—3—
打破壁垒:创新链接机制平台化
与创新“跨界”同样迫切的,是改变“创新孤岛”。向改革而行,铁四院从四个维度打破壁垒,重组人、机、物之间的联系,将平台建设成为链接创新资源的要素和对接生产与需求的关键枢纽,为提升创新能力提供足够宽的赛道。
优化科技投入结构。他们对重点创新领域如水下隧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铁路轨道安全服役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所涉及的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对高速磁浮、智能轨道交通、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等前瞻性技术研究,给予政策倾斜、重点投入。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他们对所有和科研开发相关的工作,均实行奖励制度。科研开发人员的平均收入至少为一般工程设计人员平均收入的1.5倍。对于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或者科研开发活动卓有成效的科研开发人员,平均收入可以达到一般工程设计人员平均收入的2倍以上。
强化高端人才建设。他们部署启动“3218”技术人才工程,着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体系。院士候选人成功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新增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2人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资助。
深化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构建网络化的管理体系,持续完善一体化的信息化办公系统,将生产、科技及行政管理体系统一门户,加快实现网络化管理的“无缝对接”。
“科技体制是科技创新的‘燃料源’”。铁四院总工程师光振雄说,铁四院将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企业创新体系,踢好科技创新“临门一脚”。
作为中国铁建“双百企业”试点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将科技创新管理“转型升级”作为改革三年行动的重点发力领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行业发展方向以及新兴科技前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1—
眼睛向外:创新组织机构开放化
去年10月25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组织认定的省内交通运输行业第一家铁路方向的研发中心——智能铁路建设技术广东省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通过综合评议审查。该研发中心的申报单位是成立不久的广东省铁路规划设计研究院。
2021年,铁四院所属广州院通过增资扩股引入广东省铁路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广东铁路规划设计研究院。这是铁四院联合地方主体在股权多元化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也开启了路地携手推动“轨道上的大湾区”战略加快落地的协同创新进程。
广东铁路规划设计研究院总经理滕飞表示,研发中心将联合铁四院和地方创新力量,针对区域交通发展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以省内重点建设铁路工程为依托,推广应用一批重大成果到铁路规划、勘察设计、建造技术、数据管理与应用等领域中,逐步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以往,设计院创新成本、效率和效益主要通过一体化整合在一起,是一种垂直宝塔式的组织结构。”铁四院技术中心负责人邓振林介绍,如今的创新是横向聚合式的组织结构,它可以对接组织外部的一切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源,是“眼睛向外”的。
“眼睛向外”,铁四院面向创新要素最活跃的地方,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他们先后与中国铁科院、西南交大、武汉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所签订“科技开发、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与美国、瑞典等20多个国家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
“眼睛向外”,铁四院建立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了“2个国家级+5个省级+2个中国铁建级”的创新平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工程)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铁建工程实验室(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劳模创新工作室、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等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
—2—
乘数效应:创新行业领域跨界化
突出交通一体化融合、突出交通与产业融合、突出智慧与交通融合……这是正在发生鲜明转变的交通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勘察设计行业正加速演变,“云、大、物、智、移”等新一代科技的深度赋能,正深刻影响着行业走势、企业发展。
“市场需求转变创造了新的机遇,要求我们尽快转变思路,迎合市场需求,创造新的服务产品,拓展新的市场空间。”铁四院负责人表示,勘察设计院只有融合智能、绿色、节能、装配式等新理念,才能推动既有传统产品的升级,释放乘数效应。
突出交通一体化融合的“乘数效应”。铁四院积极推动经济圈、城市群、城市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建设立体互联的交通网络,率先提出了“四网融合”综合交通规划理念,构建了最完整的综合交通规划技术体系,拥有最丰富的各层级、全类型轨道交通规划业绩。
突出交通与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铁四院满足市场对高质量产品的新需求,加速主营业务与旅游、物流、农村地区资源等产业融合,推动交通业务向高价值领域转变。近年来,他们紧抓国际大流通与物流新基建历史机遇期,承担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发展区以及华东、华中、华南区域的铁路货运体系、物流基地及其经济产业区规划设计, “四院物流”已成为铁路物流规划设计领域的先锐团队。
突出智慧与交通融合的“乘数效应”。铁四院开展智能建造、智能运维、智能服务等全专业、全过程课题研究。通过引入光纤传感技术,铁四院轨道团队对运营中的高铁轨道实现了实时监测,其位移测量精度可达0.05毫米。从最南端的广深港高速铁路,到最北端的哈齐高铁,该轨道监测系统已经覆盖全国92%高铁轨道监测站点。
—3—
打破壁垒:创新链接机制平台化
与创新“跨界”同样迫切的,是改变“创新孤岛”。向改革而行,铁四院从四个维度打破壁垒,重组人、机、物之间的联系,将平台建设成为链接创新资源的要素和对接生产与需求的关键枢纽,为提升创新能力提供足够宽的赛道。
优化科技投入结构。他们对重点创新领域如水下隧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铁路轨道安全服役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所涉及的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对高速磁浮、智能轨道交通、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等前瞻性技术研究,给予政策倾斜、重点投入。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他们对所有和科研开发相关的工作,均实行奖励制度。科研开发人员的平均收入至少为一般工程设计人员平均收入的1.5倍。对于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或者科研开发活动卓有成效的科研开发人员,平均收入可以达到一般工程设计人员平均收入的2倍以上。
强化高端人才建设。他们部署启动“3218”技术人才工程,着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体系。院士候选人成功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新增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2人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资助。
深化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构建网络化的管理体系,持续完善一体化的信息化办公系统,将生产、科技及行政管理体系统一门户,加快实现网络化管理的“无缝对接”。
“科技体制是科技创新的‘燃料源’”。铁四院总工程师光振雄说,铁四院将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企业创新体系,踢好科技创新“临门一脚”。